珠海周易起名大师谢咏,珠海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珠海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珠海起名大师,珠海哪里有改名大师,珠海著名取名大师谢咏,根据八字喜用神起名,中国最权威的起名大师!
关于珠海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本文由中国姓名学大师,珠海周易起名老师谢咏分享,旨在探索珠海城市底蕴和历史人文特色,如果对珠海取名字的历史演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了解一下,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谢老师系删除;当然谢咏不仅仅是探索城市姓名和人文历史,更擅给大人小孩结合《易经》以及八字命理核心五行喜用神取名改名,堪称姓名之精髓和正统,有需要的都可以咨询谢老师~
珠海,是广东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珠海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濒临南海,陆地面积1725平方千米,人口247.72万人。此外,珠海市还是中国内地唯一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此外,珠海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中国的富裕城市之一。
(1)谢咏老师谈:珠海取名由来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珠海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统一,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郡,珠海属南海郡管辖。汉初,珠海属南越国辖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复置南海郡,珠海属于南海郡番禺县。东晋年间(217―420),划南海郡东部地区为东官郡、西部地区为新会郡,珠海介于东官、新会之间。
隋开皇年间,改东官郡为宝安县、新会郡为新会县,珠海属宝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并在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一带设置香山镇,珠海为香山镇管辖。北宋元丰五年(1082)设香山寨,仍属东莞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将香山寨从东莞县划出,从南海、番禺、新会三县划出部分沿海地方,设立香山县,属广州府管辖。自此,珠海属香山县管辖。元代香山县属广州路管辖,明清属广州府管辖。
辛亥革命后,撤销州府,香山县直属广东省辖,先后隶属粤海道及中区绥靖公署。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929―1934年,国民政府实施中山模范县计划,中山县政府设在珠海唐家。
20世纪40年代,现在珠海(不含斗门县)地域基本上分为中山县第五、第六、第七区。
1949年11月,唐家、前山、南屏、湾仔、拱北等地先后解放。同年年底,三灶、大(小)横琴、龙穴、淇澳、内伶仃等岛陆续解放。1950年8月,万山群岛(蚊尾洲岛除外)解放,至此,整个珠海解放。
1951年1月,根据珠江口海防管理发展渔业需要,广东省人民政府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门、淇澳岛、万山群岛、横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岛、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建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更名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相当于县(团)级建制。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在唐家驻有渔工组领导渔工队,在中山县沿海和海岛开展渔区作业(配合驻军)。
1952年7月,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管辖。同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中山县渔民区,管辖所属沿海岛屿及部分沿岸地区,包括现珠海市香洲区、万山群岛、担杆列岛、高新区唐家湾镇等,区政府设在唐家。同年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广东省成立雷东县、渔民(珠海)县。1953年4月7日,
(2)谢咏老师谈:珠海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生肖龙年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龙”文化,2月13日(年初四),一场独具特色的“珠海年味”的珠海市龙年新春非遗民俗大巡游活动在珠海斗门举办。由16个非遗民俗方阵和1个市民群众方阵组成的巡游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一场别开生面、喜气洋洋的非遗贺岁盛宴。
方阵传统年味“龙”
本次大巡游最大特点就是年味“龙”。16个巡游方阵里,有11个带有“龙元素”。
观众们迎来的首个方阵是龙重登场。斗门区莲洲舞龙,历史源远流长,是市级非遗项目。金龙、银龙,各长50米,被群众称为巨龙。两条巨龙追随着龙珠的引领,通过盘龙、双穿龙、单穿龙等各种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
由少儿彩带龙和少儿舞龙组成的小龙迎春深受观众欢迎。该方阵以少儿舞龙为主,表演中加入25条彩带龙,表演者均为少儿,让广大观众近距离感受舞龙文化魅力。
龙腾少年是少儿轮滑舞龙秀。小朋友手持龙形道具,脚踏轮滑鞋,或穿梭、或旋转、或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手中的龙形道具随着动作上下翻飞,仿佛真龙在轮间舞动。轮滑少年将用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龙”秀。
由乾务飘色、莲洲地色、斗门锣鼓柜、醒狮展示展演组成的八面灵龙方阵迎来一阵欢呼。乾务飘色是综合性的百科民间艺术,集文学、戏剧、音乐、造型、雕刻、服饰等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省级非遗项目,表演者穿戴扮演的人物服饰,手持道具,模仿人物动态进行表演。莲洲地色是市级非遗项目,多选取外貌突出、形态生动、个性强烈的民间传统故事人物为表现对象。斗门锣鼓柜是市级非遗项目,锣鼓柜又称“八音柜”,柜前后装有抬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鼓、木鱼等敲击乐器,表演时以唢呐为主,吹奏模仿粤剧生、旦之板腔,其他乐器伴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演奏牌子曲。
醉龙纳福顾名思义就是醉龙队展示。醉龙是民间特有的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醉龙舞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舞者随着狮鼓的“三星鼓点”起舞,边喝酒边舞龙,表现出“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七月三十装路香的舞火龙组成的火龙闹春颇有斗门当地特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是广泛覆盖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沿海和大沙田区域的民间信俗,是省级非遗项目。斗门地区的疍民以“装路香”和“舞火龙”的形式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舞火龙增强了愉悦气氛。如今,“七月三十装路香”成为斗门地区大型的群众性民俗活动,体现了斗门人凝心聚力共同致富的决心和昂扬斗志。
金龙祈福由龙狮、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旗色组成。其中,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村民端午期间游神、祭祀、祈福的传统民俗活动,已有近200年历史,是省级非遗项目。每年端午节当天,村民舞龙舞狮,竞相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群龙送福方阵里是国标舞龙。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由大旗、集体拳术、功夫扇、集体双节棍、单人拳术及器械构成的武术表演就是龙腾虎啸方阵。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
财运兴龙表演的是茅龙舞。茅龙舞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古老民间艺术,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茅龙用特有的茅草编织成,舞起来比其它的龙显得更生猛,场面非常震撼,配上红龙,更是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最有气势的便是一条68米的长金龙——龙行万里方阵。长金龙是群众逢年过节的一项盛大的助兴传统表演活动。金龙所到之处,人潮涌动,爆竹声声,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
群众新年齐迎春
新年迎新春,珠海贺新春方式也是别具一格,颇有“珠海年味”。
由醒狮组成的群狮献瑞方阵敲响新年钟声。斗门区民间醒狮活动具有悠久历史,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喜庆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是市级非遗项目。醒狮表演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精彩的表演将为全市人民增添喜庆和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来广东过大年少不了粤剧元素十足的梨园送春方阵。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由前山凤鸡舞、沙田民歌组成的凤舞欢歌方阵也是生动有趣。省级非遗项目前山凤鸡舞是流传于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地区的一项传统舞蹈艺术,舞俗称“耍凤鸡”;省级非遗项目沙田民歌是珠海“疍家人”在“疍家歌”“渔歌”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疍家人”的争相传唱加工,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的统称。
迎春接福方阵是三灶鹤舞。这是当地民间迎春接福的一种拜年方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鹤舞表演由鹤舞、鹤歌、打击乐器(鼓、锣、钹)三者互相配合进行表演,将崇尚高洁、敬老仁爱和文化礼仪寓教于舞蹈中,逐渐演变成了当地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风俗礼仪。
由乾务镇8头大狮构成的狮舞黄杨方阵也特别霸气。斗门区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市级非遗项目。斗门醒狮属于南狮,区内各镇村大多有自己的醒狮队,是逢年过节、喜庆场面必不可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