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周易起名大师谢咏谈,苏州各区起名字的由来
苏州取名字的大师谢咏老师谈苏州各区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苏州周易起名大师谢咏谈苏州取名字什么时候开始叫的,苏州起名字哪家比较好,苏州古代为什么叫姑苏?
相信关注苏州文旅的朋友们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这里中国易经取名大师谢咏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苏州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谢咏老师是现代著名易经取名老师,苏州周易起名大师,苏州朋友们有需要起名改名字的也可以联系谢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州取名字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商朝末年的时候,西周奠基人首领古公亶父本想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他的决定被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都不愿意给弟弟争夺王位,纷纷要求去到较远的地方江南太湖一带,之后长子泰伯在当地建立了吴国,该事也被称之为“泰伯奔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让伍子胥在该地区建立吴国新首都—阖闾大城,该城的建立代表着苏州建城的基础由此诞生,在这期间,苏州一直以“吴”为名字,这个名字有流传了一段时间,但这个时间不长。
苏州的名字由“吴”变成“苏”主要是姑苏山,根据相关传说是因为当年吴王阖闾在这附近建了一座“姑苏台”,这座山也因此被称之为姑苏山,其实这也能理解,苏州位于姑苏山脚下,将其称为“姑苏”也算正常。
谢咏老师简介
谢咏老师,当代易经传统文化研究者,著名姓名学起名家,是新时代最具实力的周易命理和易经姓名文化学家,擅长于易经风水布局,周易人生策划等,尤其是在姓名起名改名字方面,采取八字命理核心五行喜用神+易经起名改名字,勘称姓名学的精髓和正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提升和帮扶作用!
谢咏老师原创文章系列如《谢咏起名案例详解》系列,《谢咏老师八字实例详批》系列,谢咏老师《四柱喜用神实例详解》系列、以及谢咏老师的《易经与人生运气》系列等系列等几十篇易经方面著作,不仅仅给易经姓名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大帮助,更是对发展和弘扬传统易经传统文化起到了完善作用~
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都城,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姑苏。至隋文帝时,更名为苏州,一直沿用至今。“苏”字的篆文包含草、鱼和稻禾的寓意。其各个区县名称的由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1、姑苏区: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城西有姑苏山,故改吴州为苏州。2012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苏州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被撤销,统设为“姑苏区”。
2、虎丘区:以境内的虎丘山得名。虎丘山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吴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属苏州管辖。1999年12月,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
3、吴中区:因古吴县得名。因春秋时为吴国都城,秦时置吴县,1995年设立县级吴县市。2000年设吴中区。
4、相城区:因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在此地的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筑城于斯”而得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吴县,相城地区属吴县。2000年设相城区。
5、吴江区:因吴淞江得名。五代吴设吴江县,1992年设立县级吴江市,2012年改区。
6、常熟市:古时此处土地肥沃、水旱不侵、岁得常稔,故名“常熟”。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常熟县。
7、张家港市: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销沙洲县,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张家港因明代张氏家族在此修建张家埭而得名。
8、昆山市:以境内昆山得名。昆山以出产昆山石闻名,秦末设立娄县,南朝梁时改为昆山县。昆山因其山势如昆岗(即昆仑山)而得名。
9、太仓市:因在此建仓囤粮而得名,“太仓”即大仓之意。明时为太仓州,1993年设立县级太仓市。
江东自此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吴越人的古越语拟声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苏州开始崭露头角,隋朝时期,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取消了“郡”改为“州”,原本应改为“吴州”的苏州,由于“吴州”已被绍兴所用,最终改为了“苏州”。
这个新名字并未完全抹去历史的痕迹,而是与之前的名字相辅相成,成为了苏州的新标识,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之一,其地位在国内外备受瞩目,以其著名的苏州园林和“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将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这个美誉至今传颂不衰。
苏州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江苏省内不可撼动的一哥,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历史,不能忘记“姑苏”这个名字的来历,保留“姑苏”这一称号,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深刻的故事,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魅力。
究竟是谁首次将这片吴地都市命名为“苏州”呢?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上,隋朝的建立标志着“苏州”这一名称的诞生。隋朝在灭南陈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将此地由南陈时的“吴州”改名为“苏州”。这一更名源于城西著名的“姑苏山”。在当地土语中,“姑苏”一词,姑无实义,而“苏”才是其真名,因而得名苏州。实际上,姑苏原名应为姑胥,即“苏”字在历史上曾写作“胥”。这个“胥”字并非指代后来开建苏州的伍子胥,而是指那位在远古时期就已佐助大禹治水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胥。为了纪念他,此地便被命名为姑胥,后因吴语音近,姑胥逐渐演变为姑苏。这一演变在《国语》和《史记》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证。
此外,我们还发现吴地的口语中,“苏”与“胥”两字的读音非常接近。在通行的平水韵中,这两字也同属一个韵部。因此,可以推断,在命名苏州时,可能是取用了当地地名的发音,借用了老地名姑胥,而并非赋予了它任何深层的意义。所以,后人将“苏”字解释为“盛产鱼禾,鱼米之乡”,其实只是一种误解或附会。然而,正是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凭借其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以及吴民的勤劳、机灵、包容和开拓精神,最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种附会,或许正是天意使然。
有趣的是,对“苏”字的这种解释并非现代人的创新,而是历史悠久。在卢熊所著的《苏州府志》中,他就对此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姑胥台因山而得名,其命名中的“胥”字在吴语中常被读作“苏”。这可能是因为吴语的音调使得“胥”和“苏”的发音相近,因此后人直接称之为姑苏。隋朝平定南陈后,承袭了这一误读,将吴州改名为苏州。尽管如此,卢熊本人并不认同将“苏”字解释为“鱼禾”的说法,但他仍然将其记录下来,这进一步证明,至少在元末明初时期,这种附会苏州为“鱼米之乡”的说法已经相当流行了。
时至今日,我们对苏州或“苏”字的理解或许更倾向于文字游戏。不论是因为其字形与“鱼米”相似,还是被误读为“天意”,这些都难以掩盖苏州作为一个富庶、宜居、诗意且天堂般的城市的真实面貌。苏州之所以成为如今的苏州,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苏”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