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取名大师推荐谢咏分享,成都各区县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成都著名起名大师谢咏分享成都各区县起名字的由来和含义,成都取名大师推荐谢咏老师成都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成都的来源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相信关注成都历史的朋友们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这里中国易经取名大师谢咏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成都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谢咏老师是现代著名易经取名老师,成都厉害的取名大师,成都朋友们有需要起名改名字的也可以联系谢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成都的名字起源于和历史~
千万年前的中国大地,造山运动如火如荼,横断山脉、大巴山脉、巫山、大娄山,持续隆升,四面合围形成四川盆地,盆地西侧的横断山脉尤其高峻冰川以及冰川消融、降水形成的河流裹挟着砾石泥沙冲出峡谷,不断在山前的盆地内沉积,历经上百万年之后龙门山、龙泉山之间沉积物的厚度已经超过300米,面积更是达到9500平方千米,成都平原就此诞生。
(1)谢咏老师分享,成都的名字起源
“成都”一名早在战国早期开明氏就写入典籍并被代代沿用始终未改,何以“成都”?宋《太平寰宇记》认为“一年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2016年底出土自成都蒲江飞虎村的青铜矛,上面两个古雅的篆字“成都”。
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造就了成都独特的文化基因,何以成都?早期文献所见“成都”
1、(战国)《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2、(战国)《庄子》:“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
3、(战国)《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4、(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5、(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6、(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开明尚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三都,号名城”
7、(晋)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
8、(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说: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9、(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
(2)谢咏老师简介
谢咏老师,当代易经传统文化研究者,著名姓名学起名家,是新时代最具实力的周易命理和易经姓名文化学家,擅长于易经风水布局,周易人生策划等,尤其是在姓名起名改名字方面,采取八字命理核心五行喜用神+易经起名改名字,勘称姓名学的精髓和正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提升和帮扶作用!
谢咏老师原创文章系列如《谢咏起名案例详解》系列,《谢咏老师八字实例详批》系列,谢咏老师《四柱喜用神实例详解》系列、以及谢咏老师的《易经与人生运气》系列等系列等几十篇易经方面著作,不仅仅给易经姓名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大帮助,更是对发展和弘扬传统易经传统文化起到了完善作用~
(3)谢咏老师简介,成都下辖之区(市)县名
锦江区,锦江区,因水而名,与成都母亲河同名。
秦庄襄王时,李冰开郫、流二江。汉以前,视流江为岷江替身,曾称检江、汶江、大江。后因洗濯蜀锦之故,美其名曰“濯锦江”。至唐肃宗时,改称南河。1992年,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府河与南河并称府南河。2000年,改称锦江。
青羊区,因辖区内的青羊宫而得名。
青羊宫相传始建于周,原名“青羊肆”,三国时取名“青羊观”,唐代改名“玄中观”。唐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李儇避难于蜀,曾将此观作为行宫,遂改为“青羊宫”,五代改称“青羊观”,宋代复名“青羊宫”并沿用至今。
金牛区,“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金牛区由“道”而起,因“路”而兴。其名源于金牛坝,相传曾是蜀王弃置石牛的地方。
而因石牛粪金而开通的金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条见于史书的道路。金牛道的开辟,尽管让古蜀国的历史走到了尽头,却从此将三个“天府之地”: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成都平原一贯而通。
武侯区,因域内蜚声中外的成都武侯祠,而被命名为“武侯区”。“武侯”之名来源于诸葛亮的封号及谥号。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依照刘备遗诏,鞠躬尽瘁辅佐刘禅,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去世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尊称其为“武侯”。
成华区,在很长一段时期,成都为成都县、华阳县共治格局。
1990年10月,成华区建立,因辖区范围正好在成都县和华阳县交界区域,所以命名为成华。
此外,古文中“华”又与“花”字相通,从深层联想,“成华”一名中蕴含有“成都之花”或“成都之精华”的意思。“成华”将“成都现代工业精华之区——新兴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这一层意思转注于区名之中。
龙泉驿区,龙泉驿,全国唯一以“驿”为名的城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西侧。
在古代一直被作为通邮的重要“中转站”,汉代开始设置邮亭,唐代设驿传,元代改“站赤”,明代曰“驿站”。自古以来便是蓉城门户、川渝要津,被誉为“川东首驿”。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加强成都与京城(南京)的联系,设龙泉驿。
青白江区,青白江区因厂建区,因河得名。它曾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被赋予发展工业的历史使命。
回顾历史,“青白江区”的得名,主要缘于流经北界的河流青白江和宝成铁路所设的青白江站。
新都区,《华阳国志》云:“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新都是古蜀三都之一。
公元前7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称帝后,营建了开明政权的都邑。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
温江区,温江县名的由来,据文献资料记载及口口相传,有三种普遍说法。
一是因为境内有温江(今杨柳河);二是因水温得名,因为“江水至此始温”,这段温暖的江水所在的地方便被称之为温江;三是因为辖区内有温泉而得名。
如果认同温江“因江得名”,那么必须弄清楚——哪条河叫“温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卷》说:“(杨柳河)古名大江,又名温江。”历史上叫“温江”的河流应是古杨柳河。
双流区,原名广都,为古蜀三都之一。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在巴蜀地区设立郡县,广都县应运而生。隋代为避隋炀帝名讳,因县在二江之间改为双流。
之所以取名双流,普遍认为是取自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带二江之双流”。
“幅员沃衍,山水平静”的双流(图源: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
郫都区,郫都的“郫”字,是唯一作为郫县、郫都地名使用的专用词,从来没有“郫”的第二个用法。“
郫”之起源,众说纷纭,目前相对更被认可一些的是“郫”系“蒲卑”的音译或“蒲卑之邑”的缩称,“郫”字意取城邑。当然还有说郫县“因郫江而得名”等多种说法。
但无论哪种说法,自望帝杜宇来到这片土地上建立城邑、开辟王朝算起,郫都发展到今天的“科创新城”,已有2800余年历史。
新津区,津,水渡也,新津即为新的水渡。
东汉以前,成都通眉嘉平原,无论水陆两道皆不经过新津,而是走位于邓公场以南的岷江汉安桥。后李严任犍为郡守时,在今新津邓公场边的通济堰侧新开渡口。相较于原来的汉安桥,这是一个新渡口,所以叫“新津”。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以“新津市”作县治设置了新津县。自建县起,“新津”之名从未更改。
简阳市,据《禹贡》记载,简阳建置前属梁州之域。
秦朝时,为蜀郡地。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初置牛鞞县。
西魏时,改置阳安县。隋仁寿三年(603年),初置简州,州治阳安。1913年,简州改名简阳县。
据柯昌泗所著《今县释名》:“隋置简州,以赖简池为名,州治阳安县。民国二年兼取故州县为名。”由此可见,“简阳”二字是以旧州县名简州之“简”和阳安之“阳”合并而成的。
都江堰市,枕水而兴,因堰得名,
都江堰市是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遗”之城。
因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在命名都江堰市之前,曾经以“灌县”为名,并延续了612年。
彭州市
彭州古为蜀国之地,秦灭蜀后推行郡县制,在今彭州境内设立繁县,此为彭州建置的开端。
有关彭州得名,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因州得名,认为今彭州市是沿用唐时彭州的名称。二说是因古彭国得名,持此说者引《尚书·牧誓》“庸、蜀、羌、髦、微、卢、彭、濮”参加武王伐纣的记载,认为其中的“彭”就是彭县。
邛崃市
邛崃古称临邛,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筑城至今已有2300余年。临邛由来有多种说法,如今普遍支持的说法是因为素有邛民(邛族)聚居。
1993年出版的《邛崃县志》称:“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名。”
崇州市
崇州历史源远流长,有4300多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置史。崇州最早的称谓,见于文献的应是“江原”,此后又有蜀州、崇庆、崇州称谓。南宋高宗赵构曾封于蜀州,为蜀国公。后赵构成了皇帝,蜀州作为他曾经的分封地,升为“崇庆军节度”。
后撤县设市时,以“崇庆州”之简称为名,申报设“崇州市”。
金堂县
金堂县地古为梁州境域,商、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建置金渊戍,因戍所前江水出金沙,江中有深渊而得名。
唐武德元年(618年),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金渊县为金水县。唐咸亨二年(671年)割新都、雒、金水三县的部分地区建置金堂县,因县界有金堂山而得名。此后,“金堂县”名保留至今。
大邑县
大邑自唐咸亨二年(671年)正式设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北宋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大邑得名原因:“县置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大邑地理位置优越,上达省城,下通邛雅,堪称“蜀西襟喉”。
蒲江县
蒲,即蒲江(或蒲水);阳,水之北。蒲阳县治新场(今邛崃市牟礼镇永丰村),正是蒲水北岸。《旧唐书·地理志》说:“蒲江,汉临邛地也。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
此后1400多年,蒲江从未更名,是成都市首个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的“千年古县”。
成聚成邑,焕然成都,23个区(市)县共同组成了“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从古蜀走来的成都既拥有秦汉“列备五都”,唐宋“扬一益二”的繁华,也屡经战乱与自然灾害的考验,却一直活力充沛、昂扬奋发
锦江穿城三百里,烟火人间三千年